■本报讯(见习记者 王东玲)
安吉企业频频卷入侵权官司
杭垓鑫纯竹制品厂厂长吕江河没有想到,自家一把生产了30多年的扫把,突然被“告”上法庭,原由竟然是侵权。
2008年12月一天,市科技局收到了来自外省一家科技局的《通知》:“杭垓鑫纯竹制品厂生产的竹扫把,已经侵权,不允许再生产。原因我方一家企业的产品已通过实用新型专利认证。”厂长吕江河一头雾水:这款扫把已经生产了30多年,还是从上辈人那里传下来的手艺,怎么会是别人的专利呢?
因此案件被牵连的安吉企业还有4家。县科技局、县竹产业协会主动介入,将外省的这家企业送上了专利侵权的法庭,但去年4月开庭,依旧判决结果是对方获胜。去年8月,杭垓鑫纯竹制品厂等5家企业,对判决结果不服,开始诉讼。今年3月,诉讼被受理,到目前结果仍扑朔迷离。
吕江河对记者说,当年“雪强专利事件”后,他也去咨询过专利之事,但被人建议:一把生产了30多年的扫把,又没什么高科技含量,用不着申请专利。因此他放心地生产销售,没想到有一天还是接到“侵权告知”。
这样的教训是沉重的。为了打这场官司,到现在为止5家企业已经投了20多万元,还有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从科技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安吉两大传统产业“染”上专利侵权官司案件的案例并不少见,“几乎每年都有几起。”县科技局专利科主任寿涛说。
从2006年轰动一时的首例竹产品专利官司到在全县引起强烈震动的“雪强”案,到近年来的“扫把”、“天鹅椅”案,安吉企业频频地卷进原告和被告的官司中,困扰着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3.5%的专利之痛
侵权的背后,其实是令人尴尬的专利之痛。
无可否认,近年两大传统产业逐渐焕发“生机”,但试问我县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究竟如何?
有这样一个现象:近3年来,我县专利申请量虽呈上升势头,但最核心、最具“含金量”的发明专利却只占很小的一席之地。如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我县申请专利总数174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45件,外观设计121件,发明专利只占到专利总数的4.6%。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申请专利总数上升到226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35件,外观设计183件,发明专利只占总数的3.5%。
“3.5%是个什么概念?”寿涛说,根据考核标准,我县的发明专利占到10%,才算得上合格,相当于考试得了60分,可是我县远远低于这个标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24.4%更是相距甚远。
发明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支点,更是一个地区发展后劲与潜力的标识。“3.5%”无情地揭示了一个事实,我县两大传统产业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加工贴牌,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没有核心技术。寿涛说,如此也能回答安吉企业缘何频频被卷入官司,最主要的就是安吉企业的专利大多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这样的“低门槛”可模仿程度高,容易引起侵权。
另外,2001-2009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安吉椅业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41件,外观设计394件。从总量上来看,安吉椅业企业专利拥有量平均不足1件,从专利类型上来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三种专利类型分别为0.7%、26.2%、73.1%。全县椅业企业只有74家拥有专利申请,占企业总数的12.3%。
专利示范企业偏少的深思
专利示范企业,一个企业不陌生的名词。专利示范企业越多,预示这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区域经济发展越活跃。
目前对于省级专利示范企业认定的标准是:近三年拥有有效的各类专利20项以上或发明专利5项以上或国外发明专利3项以上;经营状况良好,连续两年盈利。其中专利产品年产值5千万元以上,专利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50%以上等条件。
从科技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县国家专利示范企业为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为7家。县科技局副局长胡景琦说,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偏少,有3个方面原因,一是省级专利示范企业评定要求高,但大多数企业核心技术少,很多停留在外观设计,很难达到要求。二是企业专利意识淡薄,三是传统产业尤其是椅业更新换代速度快,而发明专利认定期限长,导致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申请。
企业专利意识淡薄,更表现在企业对科技投入的不足。全县2009年的科技活动统计报表中,报表完整的50强企业中只有31家;这31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为71.8亿元,技术研发费用只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3.05%;2009年我县竹业前十强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仅占到了产值的3%,10家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才35万元。再举个例子就是,今年一季度,我县两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排名前20强,但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查阅到这两家企业授权专利总和达到了130件,其中15个实用新型,115个外观,而发明为零。
县科技局副局长王康一句话让记者颇感分量,他说一个产品的利润空间在10-20%是正常的,但我县的椅业,利润空间大都在5%之间,甚至沙发企业的利润低到了2%。专利侵权、发明短腿、核心竞争力残缺……种种现状无不说明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上的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