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广场 新闻动态 详细

白茶飘香富百姓

2010-4-71128人阅读


  黄杜村气候条件独特,雨量充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白茶种植、销售,是中国白茶第一村。2009年,黄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重点在白茶文化培育、突显白茶特色上做文章,取得了明显的创建成效。

  

  一波三折的发展史

  十年前,黄杜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唯一收入是自留山上的毛竹林,人均年收入勉强千余元。当时的乡党委为寻找产业发展方向,改善村容面貌绞尽脑汁,也进行了许多尝试,最终确定利用黄杜小流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种植白茶。由于农民的收入低,生活艰苦,加上对白茶种植前途的迷茫,老百姓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村两委干部带头筹集资金率先投入了种植。为扶持产业发展,调动村民积极性,乡党委还请了专业人员搞种植培训,为参加培训人员发放补贴工资并争取到了县政府的补助政策。

  随着白茶种植面积的递增,老百姓的收入两年就能翻一番。黄杜村白茶产业逐步形成了规模,老百姓从白茶种植中得到了实惠,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村农户全部种上了白茶,发展白茶面积1.5万余亩,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714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330元。现在,很多黄杜人开上了奔驰、宝马,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白茶成为安吉继竹产业后的第二大产业,成为安吉又一张响亮名片。

  

  齐心协力的致富路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两级始终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户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基地为平台,以品牌为保障,齐心协力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白茶产业。构建合作载体,规模化提升白茶产业。

  改变农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成立了上洋、盛氏、女子3家茶叶合作社,逐步改变农户自己种植、自己加工、自己销售的经营模式。同时,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优势,依托黄杜村产业平台,建立科研基地,解决白茶产业发展中各种技术问题,实现科研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搭建基地平台,标准化发展白茶产业。为提升白茶产业发展档次,黄杜村积极争取到万亩白茶基地的建设项目,实现4000亩白茶核心区和6000亩非核心区整体建设,完善园区内13公里的生产道路、电力、通信、喷灌、防霜防冻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榆树塔水库,实现了渠、林、路、灯配套,灌排能力大大提高,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发挥人才科技支撑作用,聘请省、县、乡各级茶叶专家10余名担任技术顾问,为茶农讲授茶叶行情、实用技术、无公害、有机茶生产管理知识,制订白茶园培育管理标准,引进、改进制茶机械,改善制茶工艺,确保白茶质量。

  彰显品牌保障,市场化推进白茶产业。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白茶品牌知名度。县、乡两级每两年举办“安吉白茶开采节”,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白茶研讨会等活动。2004年4月,安吉白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黄杜村白茶成为世界白茶种植发源地。近年来,黄杜白茶企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3个,市级11个,白茶企业通过QS认证23家,获得各类奖项400余项。白茶园区还被上海市政府、湖州师范学院、安吉教育局列为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每年假期迎来大批青少年体验茶园生活,接受生态环境熏陶,研究白茶文化发展。

  

  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在2009年的美丽乡村创建中,黄杜村重视白茶文化对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挖掘白茶文化丰富内涵促进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茶文化诗灯箱、茶文化石雕刻、白茶主题公园连接黄杜进村入口和国家级标准化白茶园区,一路铺垫营造氛围。道路沿线摆放形态各异的文化石,通过雕刻展示古代文人墨客颂茶的诗句、茶文化书法作品和品茶、咏茶图画;白茶主题公园里,徽宗皇帝手握经卷,仪态雍容,《大观茶论》中对白茶的描述跃然石上;走进黄杜村,纸杯上小小的白茶叶片、公益广告灯箱的底板上隐约起伏的茶山、茶厂农户家的墙壁上的茶文化绘图、中心村的农民公园里白茶传说雕刻,每处小小的细节都让人感受到身处茶乡的青山绿水中……村委会还邀请专家学者编制了白茶文化建设规划,茶农同时也自娱自乐,以民间“斗茶”方式来丰富白茶文化。

  (供稿:溪龙乡)

  编辑点评:借得大自然的灵气,一片白茶让黄杜走向了世界。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文化元素的注入让黄杜深深浸染在茶文化之中,平添了更多文化底蕴。从卖白茶到经营白茶文化,这既是产业的提升,也是素质的提升,是产业与文化互动发展的精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