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广场 新闻动态 详细

城市垃圾分类缘何“静悄悄”

2014-8-14748人阅读

 


  制图 刘敏

 

 


  试点小区内的蓝、绿、黄三色分类垃圾桶并不齐全,可回收垃圾桶内混装垃圾。
  ■文/崔松云 欧阳爱琼

  

  在垃圾分类上,农村总算走在了城市前列。相比于正在如火如荼实施中的农村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在城市里却“静悄悄”。

  其实,在2012年9月,我县已在县城维多利亚小区试点垃圾分类,但收效甚微,可谓之“折戟沉沙”。

  在“垃圾围城”警报越来越“刺耳”的今天,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置动作——垃圾分类,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在城区推行垃圾分类缘何困难重重,有何良方可供借鉴?

  垃圾分类 重在措施给力

  早晨9点钟,手提一袋垃圾走到垃圾桶前随手一丢,面对垃圾桶上标注的可回收垃圾视若罔闻,垃圾袋中菜叶、各种塑料袋、包装盒等混装,根本未做到分类。这是日前发生在我县垃圾分类试点维多利亚小区的一幕。

  小区里原本摆放蓝、绿、黄三色分类垃圾桶的地方,有的仅剩下一两个,还有的已经被新购买的垃圾桶替换,新垃圾桶上并未标有分类指示图。类似厨余垃圾放进可回收垃圾桶这样“鸠占鹊巢”的事情屡见不鲜。

  “前年开始推广分类的,以前分过,后来就没分了,挺可惜的。”方旭英三年前从安徽到安吉,一直在该小区从事保洁工作,关于垃圾分类试点的事情她非常清楚。

  实施垃圾分类已经快两年了,却陷入如此困境,原因在哪?

  “大多数人都分类投放,少数人不做也会让这项工作白干。毕竟没有人监督,也不可能罚他钱啊!” 为小区里一住户照看小孩的月嫂陈喜娇一语道破症结所在。

  对于在维多利亚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前后变化,小区里住户有目共睹。“一部分人动起来不管用,时间久了就会被不分类的人打消积极性,所以一定要每个人都参与。”正在小区人工河边乘凉的曾庆来对笔者表示。

  的确,仅凭居民自觉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在杭州等大城市已有过教训。“杭州不少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不按分类投放会被追查,有的小区还与市民卡绑定,垃圾分类投放可以获得积分,效果很好。”曾在杭州生活多年的曾庆来说道。

  尽管如此,但据省内权威媒体报道称,目前杭州市区98%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仍有七成不合格。

  采访中,不少市民和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要贯穿全程,从各家各户收集开始就要分类,运输过程中要分,填埋、焚烧等处置也要分,其中一个环节不到位就全盘皆输;不仅户内垃圾要分,户外垃圾、企业垃圾、商店垃圾也要分,其中一个领域不分,也是全盘皆输。

  “需要建立一定的奖惩措施,通过制度来规范垃圾分类行为,这样才不至于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县农办相关负责人喻凯表示,目前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已经将这项工作纳入美丽乡村考核,就是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做到长效运行。

  “尽管目前试点效果不明显,但垃圾分类再难也要推行,可以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商场、学校等先期试点,再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县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垃圾处置 难在综合利用

  垃圾分类之后的垃圾处置,可以喻之为废物综合利用。

  不可焚烧又无处填埋的建筑垃圾在孝源有了新的用途:建筑垃圾放进去,一车车砂石立马出来。在孝源街道孝源村浙北砂场,废砖块、混凝土等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等工序被机器粉碎成砂,砂石的转化率达到70%左右。

  不过,类似这样实现垃圾综合利用的毕竟是少数。目前,我县在部分乡镇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化身沼气等方式实现综合利用。然而,县城范围对于垃圾分类后的处置体系并不多,仅有焚烧和填埋两种方式。

  “垃圾分类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它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从投放、收集、运输到最后的处置,体系健全很重要。”县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正在筹划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就是希望在我县实现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一体化经营,并全程监督,最终实现垃圾减量。

  “现在,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清运、分类处置各环节的条件尚不具备,亟需加强系统研究和规划。”相关人士表示,除了基础设施不齐全之外,垃圾首、中、末处置系统也是阻碍城市垃圾分类的瓶颈之一。

  有舆论认为,近年来日本、欧美国家等的垃圾焚烧厂数量缩减,意味着焚烧这种方式正在被发达国家所淘汰。“关停并非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垃圾减量做得到位,特别是大量的餐厨垃圾得到了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垃圾总量逐年减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得益于成熟的垃圾分类系统。

  “从先期推进垃圾分类的大城市的经验来看,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当前除了加快垃圾焚烧厂二期项目、处理好城市现有增量及存量垃圾外,更重要的是启动和推广城区垃圾分类工作,重在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县城管局副局长黄强表示。

  “末端”处置出现问题,“源头”之责不可推卸,垃圾分类首当其冲。探源问责:首先,我们有没有在推动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实施垃圾分类的各项配套有没有到位;其次,我们每个人有没有“分类”意识、会不会分类?

  眼下,城市化进程无可阻挡,城市垃圾的数量增长难以遏制,垃圾种类在增加,不论是分类、无害化处理,还是填埋等环节,垃圾处理的工作量和难度都明显加大。老子曾说过“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正被多数人接受。如果我们彻底地将垃圾分类完毕,接下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就会容易许多。本报第八篇将关注城市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