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广场 新闻动态 详细

百人受访,仅一成司机愿意捎带别人

2013-11-28745人阅读

你愿意加入“爱心顺风车队”吗,记者通过现场走访、QQ访问、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进行了解——
百人受访,仅一成司机愿意捎带别人


“大北”的爱心顺风车。
  ■本报讯(见习记者 袁晶锦 记者 吴静)            

  

  因为陌生,从自身安全角度出发,乘客不愿意乘坐主动要求搭载的顺风车。但对司机来说,让人搭“顺风车”是不是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看到有人等车,多少车主愿意停下来捎带他们一程?“大北”想要组成一支“爱心顺风车”车队,又有多少人响应?

  对此,记者通过现场走访、QQ访问、发放调查表等形式,针对100名市民进行“您是否愿意让别人搭顺风车”的调查。最后统计的结果出人意料,仅1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近30%受访者态度模棱两可,表示视“情况而定”。

  愿意者仅10% 凭的是一颗爱心

  溪龙乡徐村湾村24岁的夏玮泽是10%中一员,现在也常让别人搭车。他告诉记者,徐村湾中心村离城乡公交通行路段步行需10分钟,平时提个大包小包走上十分钟是件费力事,要是遇到雨雪天气,撑把雨伞更难行。看到这种情况,他都会停车问问,顺路的就带上一程。“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对他们来说是个方便,何乐而不为?”问及是否愿意在其他路段也带路人时,他不加思索回答:“愿意”。不过他也直言,暂时没考虑安全问题才能回答这么干脆。

  山头社区的吴先生虽同意让人搭车,但对对象有选择。“老人、女人和孩子吧,感觉比较‘安全’。”他说,“搭车出的事的确挺多,也难怪别人不愿意。”他表示,愿意参加车队,因为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标识,信任度和信誉度有保证,爱心才不至于被曲解。

  “举手之劳。”“奉献爱心。”“路上有伴可以聊天。”……愿意者给出的理由相似,但记者也发现,这些受访者中不少人仅凭一颗爱心,并未顾及安全问题,也有一些觉得自己身强力壮,能够掌控“局面”,这才放心大胆地“愿意”。

  不愿者占60% 毕竟隐患重重

  采访过程中,说“不愿意”的受访者的理由有很多。塘浦工业园一家具公司的王先生解释说,自己习惯在车内放私人物品,甚至电脑等贵重东西,仅凭这点就不适合让陌生人搭车。

  “需要顾虑的情况太多,我不会加入。”孝丰董先生的回答比较坚决,并且考虑全面:“一旦出了事故,谁负责?万一有点小意外,也是给自己添堵。”他还解释说,县内主干道公交车班次较多,绰绰有余。而且看到路边有人就载客,会被误认为在抢出租车和公交车“生意”。

  天子湖镇的陈小姐也同样不愿意加入“顺风车”行列,但给出例外条件——“除非车上坐着男性,而且搭车人实在需要帮助。”

  说到让人搭“顺风车”,开发区(递铺镇)安城村的周先生反应强烈,果断表示拒绝。“1989年我开长途货车到邻省,半路好心让两个人上了车,还把他们送到家,结果居然被他们合伙敲诈。”他说,从此以后,自己便有了不让人搭车的习惯,可能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

  “嫌麻烦。”“有危险。”“有公交车,没必要。”“出了事故,得担责任。”理由虽五花八门,但“不愿者”斩钉截铁的拒绝背后的确对应着“顺风车”的诸多不安全因素。

  中间派有30% 举棋不定需思量

  除了“愿意”和“不愿意”的车主外,举棋不定的中间派也占了不少。

  保险公司员工童侃从孝丰镇赤坞村回县城,常顺带一些村民,但对于加入“顺风车”行列,他却犹豫。“那条路公交车少,想着能帮着送一程,就让人上车了。”小童说,但平日里工作比较忙,大多时候是开车跑客户,不方便载人,是否加入“顺风车”,得考虑具体情况,自己无法保证。

  昌硕街道某社区的小何解释,他的工作和生活范围集中在县城,交通便利,被搭车这件事从没碰到过。“一回两回倒也没什么,要是回回都这样,我得好好考虑,毕竟有风险。”

  小顾是“爱无界”志愿者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他曾联络了几位有车志愿者商量组建“顺风车”车队的事。“志愿者积极性很高,但因考虑到安全性,就没有进一步组织。”小顾说,“挺好一个事,但需做好规范化、安全性等前提工作”。

  有危险、有风险……“顺风车”真开起来,需要顾虑的事还挺多。具体风险到底有哪些?车主又该如何规避?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