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的新课题
行政审批部门开出“个转企”绿色通道
某企业转企后引进先进装备
“个转企”相关部门开展后续服务
■文/记者 胡国稳 见习记者 周昀豪
栖身浙江民营经济大潮,共同之处是基数极为庞大、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个体工商户。
如果把民营企业的群体比作一个雁阵,那么除了少数领头雁,紧随其后的“中间阶层”则是中小微企业大军,是雁阵里的小雁,是民营经济的新生力量、增源力量和后备军。双方共同组成齐整的方阵,方可传递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深意。
在安吉,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作为县域经济最基础、最广泛的市场主体,扮演者“中间阶层”替补的角色。
眼下,这一市场主体正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土地不能竞标、融资贷款难、人力资源贫乏……“千家万户”的草根经济亟需向“千军万马”的榕树经济蜕变。
庆幸的是,我县作为全省“个转企”的起源县之一,2007年至去年底已有642家个体户转为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公司,其中如宋茗、千道湾等已成为行业翘楚,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该项工作在全省铺开,我县顺势出台《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实施意见》,计划三年完成“个转企”910家,其中今年完成390家。截至6月14日,全县完成250家。
身份一变天地宽
日前,在开发区(递铺镇)鲁家村设厂生产办公椅的黄爱民要换新名片了:其身份变成了富恒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一家2010年才进入家具行业的个体户,黄爱民主打办公椅内销,在苏州蠡口建了门市部。两年多下来,年销售额均维持在300万元左右。“规模难以再有突破,内销小单的浪费太大、成本太高。”黄爱民说,要想再有所作为,就必须“由内向外”,而个体户的身份局限性明显,不但接不到订单,还只能通过货代公司出口,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搭上“个转企”的政策东风,富恒家具今年3月份转为有限公司,甩掉了“个体户”的帽子。完成“个转企”的第一个月,黄爱民就尝到了“升级”的甜头,成功与俄罗斯、乌克兰两位客户签下200多万元订单,让生产瞬间进入满负荷状态。
“22个柜,总值超过250万元,比以前半年的销售额还多,而且两位客户下半年的订单还要倍增。”黄爱民告诉记者,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甚至连外商提出的验厂要求都不敢答应。
2010年回到山川乡老家创业的葛辉有同样的感触。“谈生意时一说自己是个体户,对方就会觉得你信誉度不高,还无法出具增值税发票,因此而损失的订单不少。”葛辉说。
实际上,两年多下来,他的今日塑料制品厂年产值已达数百万元,还把市场拓展到外埠家具生产基地。有鉴于此,葛辉并没有因眼下产销形势好而扩大生产,而是主动申报“个转企”。他说,先让厂子规范化,才能以对等的身份接触更高层面的客户。
仅用4个月就达到了上一年全年的业务量。这是金手指汽车修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红万万没料到的喜事。原来,从事个体经营汽修行业多年的张小红去年底与他人合股,注册50万元,把个体户转成企业经营,并在县城天荒坪路开设了公司,营业面积从原来的1500平方米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
“现在已经有客户上门希望我们参加企事业单位竞标了,这原本是望尘莫及的事情。”张小红说,现在汽修公司有专设的引导台,在工作区间开展了钣金、油漆、保养等精细化的分工,增加了年审、为客户车辆建立档案等一站式服务内容,堪比4S店。
可见,富恒、今日、金手指……正走在迈入“中间阶层”的路上。
县工商局副局长谢文荣告诉记者,相对于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商业信用、经营领域、品牌效应、竞争能力等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升级为企业是其提升业态、增强竞争力的自身需要,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上演升级总动员
一时间,县工商局、质监、国地税等涉及“个转企”工作的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相继开通“绿色通道”,为“个转企”大开方便之门。
这一微小的变化恰是全县支持“个转企”工作的缩影。
在前置上,县国税部门4月初将711户白茶加工户、244户个体一般纳税人中的工业户提供给工商部门优先作为“个转企”发展对象。还与工商、质监、地税等协商解决了联合办证平台的税务登记难题,统一到联合办税机构。
“通过我们的绿色通道,每一例转企都有专人负责登记咨询、指导以及办理,个体工商户可以在转企后继续使用原名称字号,办理中,经营场所、经营范围不变,无需提交场所证明和环保手续,且原经营者可以继续担任转型后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县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恰如“全县总动员”,我县出台的专项政策扶持力度就不小。比如“个转企”成功后,该企业经属地地税分局审批,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可分四年缓进期。 在税费优惠方面,“个转企”后属于小型微利企业,减按少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年应缴纳税收≤6万元的企业,2015年底前,减按50%计入应缴纳所得税,按20%税率缴纳所得税。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计算。此外,对于有困难的转企户,经过申报,可以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税等。
“对比周边县市的相关文件,我县对个转企的扶持力度非常可观,给了‘个转企’的企业成长一个较长的缓冲期、适应期。”县地税局征管科的朱季明说,可以说,除了转企之后的日常管理成本,在优惠期内不会有大的税负增量。
而且,县工商局已将完成“个转企”的企业名单提交人民银行,并由其下发报备至各商业银行,提高其在银行客户选择时的优先级。
“今年必须要转,即使没有优惠政策,这是夹缝中后发的富恒必须迈过的坎,越早越好。”黄爱民说。
毕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企业发展的内生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个转企”的确顺应了这一规律,毕竟从“老板”到“总经理、董事长”的字面差别,意义不仅是财富数值的增大。
然,记者走访工商、国地税、质监等部门发现,这一意在壮大“中间阶层”的“个转企”之路,旨在要实现变“千家万户”为“千军万马”的目标,走的似乎并不轻松。
反映在表象上,即是一些“个转企”案例出现回潮,转企不到月余,又要求转为个体户。反映在流程上,“一到纳税申报的时候,基层分局的工作人员上门催4、5次无果,之后就以‘冷战’形式对待,且据基层分局反映该现象较普遍。”朱季明说。
从质监部门的“绿色通道”也可看出一二。尽管采取首问责任制、免收费用、即来即办、当场办结等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措施,250家已完成“个转企”的企业代码证办理情况并不乐观。原因很明显:理念未跟上,不想麻烦。
量质并举方为通途
成功转企的250家企业中,记者匆匆扫了一眼,“食品商行、副食品店、超市、烟酒商行……”等占了较大比例。
“从企业名称就可以直接看出,一个村里的副食品店、一个乡镇街道上的超市,其辐射的业务范围极为有限,转企之后并不能为其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朱季明认为。
从原先“放水养鱼”的个体户转为企业后,要办理代码证、税务登记、每月还要纳税申报、要有财务账本、或许还要面临税赋标准的提升。“这让这些人措手不及,不少人反映没想到这么麻烦。”
或许,对开一个副食品店、小超市以谋生的个体户来说,并没有做好升级为企业的心理准备。
某业内人士透露,这其实也是无奈。年初定下的完成40家任务到省下达的310家再到增加后的390家,陡然间一年要完成的任务翻了近10倍。须知,从2007年至2012年全县总共实施“个转企”642家。
分析250家个转企,转公司的15家,仅占3.84%,与理想中的“20%”差距甚远。
“一是经过前五年的甄选,后续乏力,二是任务重,责任分解摊派做法,尽管专项政策框选了四大类优先对象,但仍难免会出现先保量后保质的现象。”县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否可以说当前的“个转企”已非纯粹的市场行为?
对“心理准备不足”或“并非自身发展所需”的个体户来说,或许是一时冲动,只看到了升级为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并未了解到“个转企”带来的本质变化——全新的公司治理模式。比如,以前个体户赚来的钱,放进口袋就行;现在都要纳入更规范的财务体系,所有的成本开支都要纳入公司财务,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挑战在于理念和习惯的更新。
须知,“个转企”并非简单更名,而是通过优化内部流程,解决企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进而把原来沉淀在个体户位置上的市场主体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兼顾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所以,针对个转企工作,当前亟需的是实现几个方向性转变。”谢文荣认为。
如何将当前“运动式”的推进向常态化转变,改善靠任务、责任分解的推进方式;如何实现从推着转到主动转;如何整合资源,将部门分散式的服务转化为标准化的操作指南,覆盖前、中、后的全程配套服务;如何把个转企与五小行业整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结合……
简单分析不难看出,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自愿。“即使力度再大的优惠政策、再有耐心的宣传引导,避不开需求、自愿的前提,即选择合理的对象最为重要。”县地税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选定的个转企对象好比基石,高楼能盖多少层,关键在基石。
现实与理想的差跟一定有。对于一项旨在养鸡生蛋、持续保障的基础工程,有着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出发点,还是应本着需求至上的原则,细水长流,量质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