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龙非遗传人胡启华和他的竹龙。
■讲述人:梅溪镇上舍村竹叶龙非遗传人胡启华
我是竹叶龙的第四代传人胡启华,今年已经77岁了。从10来岁开始编织竹龙,我大半辈子都在和竹叶龙打交道,细细数来,我已经编了上百条竹龙和龙船了。
2009年,我编织的“竹龙”飞出了国门,代表中国参加了法国第37届和平艺术节。现在一看到外来游客和竹叶龙的合影,我心里别提多乐呵了。
看着我每天出入的博物馆,就想起刚开始创制竹叶龙的日子。1997年,安吉竹子博物馆成立,需要一条化龙灯,将其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加以陈列。之后,有关专业人士提出让我们改良化龙灯的技术,我们就发明了可以表演的竹叶龙。
当时,我就觉得如此重要的作品一定要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怎么做呢?那几天从早忙到晚,得空的时候,我便在家附近的竹林里踱步,那片地到最后都被我走得又平又光。正巧浙江群艺馆专业人士邀请我所在的化龙灯队伍参加表演,当他听闻我的苦恼后一语道破,“竹乡,竹乡,就用竹子做龙嘛!”于是之后的那段时间,被我踩平的竹林地就成了临时工作室,方便就地取材。一条完整的竹龙需要消耗大量竹子,我并没有贸然将山上的毛竹砍来做材料,而是在竹林里思索了好几个月,仔细思量之后才开始动手。经过那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我的作品终于走向了舞台。
竹叶龙第一次登台,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观众们都对这条竹子做的龙感到非常新奇。随着阵阵欢呼和掌声,我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应观众的热捧,我们成立了舞龙队,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过年时都会为大家舞上一段,快乐也由此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渐渐的,更多人慕名而来,让我帮助他们制作有代表性的竹龙。2000年的时候,湖州南浔区政府让我制作了一条稻穗龙,那一次制作过程我整整花了半年时间。天子湖镇在成立前,让我制作一条龙和20只龙船……手工制作为我和村民们带来不错的收入,改善了生活。当然,我们独有的竹叶龙始终没有外传,因为这是上舍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直保护传承下去。
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竹叶龙的第四代传人。本来该技艺只传杨氏后代,但我因为自己的喜好,跟着杨榴芳师傅学手艺。凭着自己的刻苦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艺,师傅也接受了我这个外姓徒弟。如今,我已年过七旬,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需要培养传承人。但现在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能够潜心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不多了,为了手艺不在我们这代失传,我和杨森芳两人都在努力培养下一代传人,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竹叶龙这项传统技艺,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宣传竹叶龙和上舍。
网友“微留言”:
哈喇子:上周去天目路参观县生态博物馆,看到我们县里的竹叶龙,做工非常好,很有竹乡特色。
一日.月夜: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很不容易,人员和经费都很短缺,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金子:很早就看过竹叶龙的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凤凰山脚下的游客:胡启华为我们荷花塘村设计的荷花非常漂亮,十分感谢他,希望他身体健康。
小付:文化要靠传承,遗产需要大家共同保护。 (见习记者 周昀豪 金胜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