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50件,字字千钧,一诺千金
编者按:按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百姓急需、量力而行、当年见效的原则,从200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县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又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具体行动。记者通过采访“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受益者,用他们的真实感受来体现幸福!
■本报讯(记者 陈丽君 通讯员 章敏)
老屋改造变新房
在昌硕社区建设新村,有一对老俩口,丈夫名叫李先根,妻子人称章阿姨,俩人不用动手也不用动口,每个月就有千把块钱的租金收入,老年生活很是自在。“要不是建设新村改造,哪有这样的好事!”每逢有人面露羡慕之情时,老俩口就会乐滋滋地称道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好比是政府给我们老俩口增加了一笔退休金啊!”
记者了解到,建设新村是1985年建成的住宅小区,占地10800平方米,入住228户。由于建造房屋年限过长,不少房屋屋顶渗水,而且由于当时房屋建筑装修标准较低,市政公用设施年久失修,公用配套设施欠缺。2008年,我县将早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纳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建设新村住宅小区被第一个列入综合改造的项目。
和李先根老俩口一样,在建设新村已经住了20多年的朱锦章也为小区改造叫好,为政府有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叫好。他说,建设新村改造前,一个楼道共用一只水表,大家轮流交水费,每次向其他住户催缴水费,他都要来回跑几次。现在小区经过改造,水管铺到了家门口,大家都有单家独户的水表了,再也不用一趟一趟跑上跑下催缴水费了。
政府帮助建新房
让小区居民住得舒心是县政府的牵挂,同样,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住得上自己的新家,也是县政府的牵挂。
开发区(递铺镇)六庄村第七村民组残疾人傅银芳如今住在宽敞亮堂的屋子里,堂屋里铺上了地砖,还有一个大院子,“这是政府帮我们造的新房,我们搬进来住没多久。你们看,这地砖、铁门都是政府帮忙做好的。”傅银芳感激地说,“以后我儿子娶老婆,房子的事也不用操心了。”
傅银芳自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干重活,中年时才娶上老婆,一家人靠种田过活,日子过得非常简朴。家中原先有三间泥墙平房,因为年数久了,雨天经常漏水,部分墙体也损坏了。自己根本没有能力造房子,在残联、民政、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造起了新房。
在安吉,这样的残疾人家庭还有很多,像杭垓镇尚梅村的吴存友,儿子儿媳都是智障,以前住的房屋四周泥墙上有着五条比手指还粗的裂纹,三间房的屋顶上只有一间半房子有瓦,就是靠政府的为民办实事工程才重新造起了新房子。搬进新居后,吴存友的智障的儿子显得特别高兴,表示“以前刮风下雨总是提心吊胆,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喝上放心自来水
农民饮用水工程连续数年被列入我县为民办实事工程,这让平原土斗区的居民饮用水和城市居民一样同质、同源、同价。良朋镇良朋村村民张忠华说,“以前喝的、用的都是自家的井水,要是天旱时,没有水就到河里去一担担挑,又累又麻烦,而且水质还不一定干净卫生。”他说,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感觉自己就像城里人一样,非常幸福。开发区(递铺镇)碧门村第一村民小组的老郑喝上自来水还不到两个月,他十分高兴地说:“以前喝的都是山水或井水,天旱的时候就难免担心水不够用,现在喝上城里人才能喝的干净的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了。”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农村饮用水工程受益人数达25.26万人。
老小区改造、农民饮用水工程、危房改造、地质灾害点搬迁、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加固等等,5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顺利完成,惠及千万百姓,让安吉市民感觉到生活的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