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广场 新闻动态 详细

安吉“论道” 智慧碰撞

2011-10-28661人阅读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安吉模式”研究论坛侧记
  绿色画面为基调的安吉宣传片,配之以大气悠扬的管弦声,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一场智慧碰撞、火花四溢的“圆桌会议”由此拉开。

  美丽乡村的满目苍翠让他们赞叹不已。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并在环保领域硕果累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率先“亮剑”,从他70年代接触“国际人文生物圈计划”讲到21世纪流行的“生态学”,结合经验之谈忆古思今;从西方城市发展的“双刃剑”讲到安吉县域生态文明模式的探索,把理论落脚至实践贯通中外。李老激动地表示,“此次安吉之行感触颇深,如果中国所有乡村都能达到安吉的高水准,整个中国面貌将焕然一新”。

  第一次到安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谋昌是广东客家人,兴奋不已,用他的话讲,安吉让他回想起童时青山绿水的故乡。余老曾出版过5本关于生态文明探索的理论著作,“本以为描绘了一个‘生态乌托邦’,但走到安吉才发现梦想已经被实践成现实”。令余老印象深刻的还有安吉的“全竹利用”,不仅改变了他想象中竹子只能制作农具,农业的单一线性非循环生产方式,更让他大胆预言,“安吉模式”翻开了人类社会全面转型新篇章。

  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1995年,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这位哲学出身的女学者短发、布衣,在论坛举行的前一天,独自“下乡”到皈山村,把座谈会“开”到田间地头。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她以中肯不失犀利的言论、坚守梦想的实干态度收获了所有与会者的尊重。

  严谨肃穆的论坛现场同样不乏激情。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承梁不满足“按部就班”的座谈,只见他一个箭步跨上讲台,临时更换阵地,“社会发展的沟壑性”、“硬发展后的软文化”、“两型社会”……深度质疑挨个捧出,引发思索。指点江山的过程中,彰显出广阔的国际视野。

  12位专家轮番“亮剑”,在“安吉模式”、“生态文明”、“产业延伸”、“幸福指数”等关键词中,历时4个多小时的安吉“论道”在紧凑有序中落下帷幕。(见习记者 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