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白茶祖”保护系列之二
作为安吉白茶的祖先,它的历史渊源究竟如何?在安吉白茶的产业发展中,它又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到底给产区茶农和白茶整个产业带来了怎样的经济效益?
作用——发展白茶面积达10万亩
1980年,浙江省一项名为“浙北茶区良种选育”的课题活动在我县开展,也正是因为此次活动,课题小组成员发现了这棵白茶树。第二年,就有专家对这棵白茶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县林科所正式启动“无性繁殖”的科学试验。
据了解,由于当时不了解白茶的扦插特性,又面临无资料、无先例的情况,于是课题组精挑细选了一车熟土进行试验,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是不是熟土有细菌,换点生土试试”,一次,课题组成员无意中说出了这句话,却给新的试验带来了希望。1982年,剪取插穗的537枝成活288枝;1983年,实栽82丛,成活75丛,到了1990年,“白茶”开发基地在县林科所正式建成,面积为5.6亩。
正是由于所有的安吉白茶都是从这棵树上修剪下来进行扦插,所以这棵白茶树就被认定为安吉的“白茶祖”,追溯有近千年的历史。
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县林科所在扦插繁育白茶,邻近的溪龙乡黄杜村村民们坐不住了,开始在家门口种起了白茶。截至2002年,该村发展白茶1000亩以上,到了2009年,面积就达到1.5万亩。目前,包括在外种植的,全村白茶种植面积已达2万多亩。
不只是在溪龙乡,皈山乡、开发区(递铺镇)等一些乡镇广大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也在不断高涨,截至目前,全县白茶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10万亩。
“没有这棵‘白茶祖’,我们这些茶农的白茶种植又从何说起,现在它遭遇被冻死,我们应该要想方设法保护它。”大山坞茶场负责人盛勇亮说。
效益——一株白茶带动一个产业
盛氏四兄弟,是黄杜村里较早开始种植白茶的村民之一。他们的父亲盛振乾1987年扦插了半亩地的茶苗,到了1999年,就增加至300多亩地……而如今,已成功带出一个“大山坞”品牌。
和盛家人一样,在黄杜村,420户农户中,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白茶,少则5亩地,多则上千亩地,全村白茶总产值一度跃升至亿元以上。
“没有发展白茶前,村民的人均收入仅为200元,以传统的农业和卖辣椒酱维持生计。”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说,现在每家每户都盖上了新楼房,有些甚至购置了宝马、奥迪等不同型号的汽车,家庭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就不下十家。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去年白茶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742元,成为我县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也是产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给农户带来致富的同时,“白茶祖”的自身价值也在不断提高。2002年,安吉“白茶王”拍卖会在上海举行,以100克4.05万元的价格竞拍成功。2008年4月19日,安吉“白茶王”拍卖会再次在沪举行,“白茶祖”所孕育的50克新茶,经过层层竞拍,最后以每克1000元的高价被一位来自北京的茶叶鉴赏家收入囊中。
一株白茶带来一个产业,引发的是品牌价值“水涨船高”。2009年12月中旬,“安吉白茶”在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上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百强。根据浙大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历时7个月研究、计算得出结果,“安吉白茶”品牌价值为17.11亿元。
“安吉10万亩茶园乃至外地种植的80万亩白茶都是来自于这棵母树,不管是从经济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来说,‘白茶祖’的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它。”县白茶协会秘书长、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赖建红说。(记者 陈玉兰)